Maya中如何利用点到点来捕捉对齐到对象(Point to Point)?

命令位置:Maya Modify(修改菜单)→捕捉对齐对象→三种利用点到点来对齐物体对象的命令。

我们首先来看下第一个:point to point(利用点到点来对齐物体对象)

这里,我先创建一个多边形立方体作为对齐的目标对象,然后,我再创建一个球体、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。我们就用这些个模型,来演示来演示这三种对齐命令。

首先我们打开【点到点对齐】后面的这个选项设置,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里面移动类型默认的选项是:单个物体对象。

例如,现在我进入组件选择模式,我选择圆柱按住shift加选立方体,那么这里默认就进入的是点模式。

现在我选择圆柱体上的一个点按住shift加选立方体上的一个点。

接着点击应用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点被对齐的同时,这个点所属的圆柱体,也会跟着移动过去,这个就是【点到点对齐】中的移动对象模式。

然后,我们来看下后面的这个parent父子关系。

我们先将物体恢复原状,例如,现在我选择这个圆柱加选圆锥,按下P键给他们建立父子关系。

同样的,我在组件模式下,我们选择圆柱体上的一个点加选立方体上的一个点。

然后点击应用,我们可以看到,这次移动的不仅是单个圆柱对象,父子关系下的圆锥对象也同样跟着移动。

同样的,当我们我们选择圆锥上的点加选立方体上的点,点击应用的时候。

我们可以看到,父子关系下的,子对象圆柱也是会跟着移动的,这个就是parent父子关系模式,它会在点到点对齐的时候,同时让父对象和子对象也跟着移动。

我们先将物体恢复原位,然后,我们再来看下后面的这个grandparent祖父关系。这个和前面的这个parent父子关系相比,只不过多了一层关系,原理都是一样的。

我们知道,我们的圆锥是父对象,圆柱是子对象。那么,当我们我选择父对象圆锥加选球体,按下P键给他们建立父子关系之后,在这里面,球体就变成了祖父对象。

现在,当我们选择子对象圆柱上的点加选立方体上的点,点击应用的时候,我们可以看到,祖父关系下的所有对象都会跟着移动,这个就是grandparent祖父关系模式。

至于下面的这个2点到2点对齐,3点到3点对齐,他们的选项设置和第一个点到点基本都是一样的。

除了第二个2点到2点对齐,我们打开它的选项。我们可以看到它多了一个捕捉类型的选择。

例如,我选择圆柱上的2个点去对齐立方体上的2个点,我们分别来看下这三种捕捉类型的效果。

首选选择默认的左侧,点击应用,点会对齐到左侧的位置。

然后我们选择中间,点击应用,点会对齐到中间的位置。

最后我们选择右侧,点击应用,点会对齐到右侧的位置。

这就是三种捕捉类型的对齐效果,非常简单。好了,关于这个点到点捕捉对齐到对象就讲到这里。

喵喵动画屋
喵喵动画屋https://miaodonghua.com
一枚默默无闻的2B动画师。

留下一个答复

- 广告 -

推荐文章

Maya中如何使用多边形布尔(Booleans)?

0
今天我们来讲一下Maya多边形建模中的布尔运算命令。那么什么是布尔运算呢?布尔运算就是:并集、差集、交集的运算。那么在Maya当中,它的作用:就是通过布尔运算来修剪我们多边形来生成更加复杂的形状。 我们打开网格菜单,我们可以在这个合并栏目下,看到这个布尔运算菜单。那么在这里面,就包含了并集运算、差集运算以及交集运算。 下面我们依次来看下这几个命令在默认设置下如何去使用。首先来看下第一个Union:并集运算。并集运算就是将两个多边形对象拼合到一起,并将他们相交的部分移除。例如,我在场景中创建一个多边形立方体,然后再创建一个多边形圆柱,我们适当的调整,让它穿插到这个立方体当中。 我们先把网格关闭,假设,我们需要把这个立方体和圆柱体拼合到一起。为了便于观察,我们可以开启线框显示和半透明显示,我们选择这两个多边形,点击执行并集运算。 我们可以看到,两个物体拼合到一起的同时,中间相交的部分也会被移除。而相交边界的部分则会自动加线,将两个物体缝合成为一个新的多边形对象,这个就是布尔运算中的并集运算。 我们使用Ctrl+Z将多边形恢复原状,我们来看下第二个Difference:差集运算。差集运算也叫相减运算,那么这里我们只要牢记:在这个差集运算模式下,被移除的部分永远是这两个物体对象的相交的部分以及【最后加选】的物体对象本身。 可能这样说还是很难理解,同样的我们还是通过实例来了解一下。例如:我们选取立方体,按住Shift键【加选】圆柱体。那么在这里,被移除的部分:就是【相交部分】,和【最后加选】的这个圆柱体本身。 我们点击执行差集运算,我们可以看到:结果和我们想的一样。他们两者之间,相交的部分被移除的同时,圆柱体本身也被移除了。 我们将多边形恢复原状,我们刚才演示的是:先选择立方体,最后加选圆柱体。 那么这次,我们反过来先选择圆柱,最后加选立方体,我们依旧来看下了,这个结论是不是也同样成立。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提前得出结论:被移除的部分:就是【相交部分】和【最后加选】的立方体本身。 我们点击执行差集运算,我们可以看到:这个运算结果和我们事先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。这个相交部分被移除的同时,立方体本身也被移除了,这个就是差集运算的使用方法。 我们将多边形恢复原状,下面我们来看下最后一个Intersection:交集运算。它的作用就是保留两个多边形相交的部分。 只要随意选择这两个多边形,然后执行交集运算,就能保留相交的部分,这个非常简单。 最后,我们一定要注意:我们在执行完布尔命令之后,为了防止以后出错。一定要记得选择对象, 按类型删除历史。 除此之外,假如我们在执行布尔命令的过程中,得到结果和我们想的不一样。那么一定要先对法线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检查。我们可以选择物体对象,打开显示菜单,在多边形下开启【面法线显示】。 这样,我们就能看到物体对象表面的法线,它和我们的面是垂直的关系。法线方向有没有问题,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。 另外,假如我们要关闭法线显示。我们只需要重新选择物体对象,再执行一遍这个【面法线显示】命令就OK了。 好了!关于Maya的布尔运算就讲到这里。

Maya中如何使用多切割工具加线(Multi-Cut)?

0
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Maya多边形建模中的【多切割工具Multi-Cut】。那么听名字我们就知道:它是用来切割模型的,但是除了切割功能,它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手动加线。说的明白一点:就是在多边形上手动放置顶点来完成加线。 那么比起我们上个小节讲到的插入循环边,这个加线方式更适用于局部的加线。 首先我们来看下如何使用【多切割工具】对模型进行切割?我们在场景中创建一个立方体,我们在模型上按住Shift键+右键,选择【多切割】。 这个时候,我们的鼠标就会变为一个切刀,我们只要按下左键,在场景中拉一下,这个模型上就会产生一条切割线。 我们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我们可以看到:这个切割线是贯穿整个模型的。 假设我们不想切割到背面,我们可以打开【多切割选项设置】,在这里勾选【忽略背面】。 我们再来切割一次。 切割完成后,同样的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,这次后面就不会被切割到了。 我们撤销回去,回到物体级别,如果我们要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进行切割,我们只要选择多切割工具,按住Shift键,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拖动,就可以进行切割了。 当然,我们平时进行这种水平或者垂直的切割,一般都不会在这个透视图中进行。我们通常会切换到正交视图中进行切割。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,我们切换到正交视图前视图中,我们选择命令,按住Shift键进行切割,那么这样切割出来的模型会比较准确了。 那么这里,我们按住Shift键摆放切割线另一端的时候,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:我们的鼠标在拖动的过程中,切割线是以步进的方式变换角度的。 假设我们要增大这个步进角度,我们就可以适当的增加这个【捕捉步长】的增量百分比。我们可以看到,相比之前,这个步进的角度就更加明显了。 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说完了基础的切割操作,我们就可以接着来看下其他的几种特殊的切割方式,我们回到透视图中,那么现在我们可能心里就会有一个疑问:既然是切割切割,为什么这个模型没有被切开?这是因为在【多切割选项中】当中,这个【提取面】选项默认是禁用的。我们重置一下这个工具,我们想要切开这个模型,就需要勾选启用它。 那么下面的这三个值分别代表的是X轴Y轴Z轴的方向,它是用来控制我们提取面的方向和距离,这里我们使用默认值即可。 我们再来切割一下,那么这次模型就被成功的切成两半了,非常简单。 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假设我们要把另外一半切除不要了。同样的,我们可以打开【多切割选项设置】,在这里勾选这个【删除面选项】就OK了。 现在如果我们要切除上半部分,我们可以从左向右拉切割线。 如果要切除下半部分,我们可以从右向左拉切割线。 这里我们不用去死记上下左右,因为我们再拉切割线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:在这个切割线上,有一条垂直的虚线,那么这个虚线所在的这侧的面就会被切除,这样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 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说完了这个切割操作,我们再来说一下如何进行手动加线?那么这个手动加线,大致又可以分为【自由加线】和【捕捉到固定位置加线】。那么这个自由加线很简单。我们先进入【多切割选项设置】,我们重置一下这个工具。 现在,我们就可以在模型的边上单击来放置顶点连线,当然这个面上也是可以的。 操作完成后,我们按下回车键确认。按下Q键取消命令,然后回到物体级别,这样整个加线过程就结束了。 接着,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【捕捉到固定位置加线】,那么我们最常用的可能就是在边的中心位置,放置顶点来进行加线。我们选择命令,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点默认是捕捉到顶点上的。 那么我们只要按住Shift键,在我们鼠标所停留在边上,就会出现一个黑色方块,代表的就是边的中心位置,我们只要点击黑方块,就可以放置顶点。 同样的,另外一条边,也是一样的操作,非常简单。 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如果我们要捕捉到边上的特殊位置放置顶点。我们可以在选择命令之后,按住Shift键,左键在边上滑动。就会出现很多小方块,相邻两个小方块之间都是间隔10%的距离,这样就能方便我们精确的捕捉到边的位置放置顶点来进行加线。 同样的,另外一条边,也是一样的操作,非常方便。 我们撤销回去,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捕捉步进距离太小了,我们可以打开【多切割选项设置】,在这里增加它的步进百分比。假设我们设置为20,那么相邻两个小方块之间的都会间隔20%的距离。 那么到这里,我们可能会疑惑:这个【捕捉步进百分比】不是用来控制切割模型的吗?那么为什么现在又可以控制加线的顶点位置?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,它恰好就是一个可以公用的属性值。切割的时候,控制的是切割线步进的角度。 而现在我们要进行加线,控制的则是加线过程中放置顶点的位置。 好了,关于多切割工具的常用操作就讲到这里。

Maya中如何将导入的音频对齐到关键帧(Audio Align keyframe)?

0
导入音频教程:https://www.miaodonghua.com/1677.html 那么通常我们导入的音频,默认都是从第1帧开始的,也就是默认对齐到第1帧。 假设我们要让音频从第50帧开始,也就是指定对齐到第50帧。 我们只需要打开音频文件后面的小方框,打开选项设置. 我们将offset(偏移值)设置为50,音频就会自动对齐到第50帧。

Maya捕捉吸附工具 - 物体对象组件吸附到点线面

0
Maya的捕捉开关工具总共有6个,其中有4个是我们最常用到的。 第一个:捕捉对象到网格。 对应的快捷键是X,通常我们不直接在上面选择。我们选中物体对象,我们直接键盘上按下X键,然后这个物体坐标中心就会变成一个圆形。 我们只要鼠标左键拖动这个圆心,就能精确地吸附到网格点上。 当然除了吸附物体到网格点上,物体上的点,线,面,也都能精确吸附到网格点上。 第二个:捕捉对象到线。 对应的快捷键是C,我们选中物体对象,比如我们要把立方体吸附到这条边上。 我们只需鼠标移动到边上,我们直接在键盘上按下C键,按下鼠标中键不放,在这条边上自由滑动,物体就被吸附这条边上。 同样的,除了吸附物体,物体上的点,线,面,也能都吸附到曲线上。 第三个:捕捉对象到点。 对应的快捷键是V,我们选中物体对象,比如我们要把立方体吸附这个顶点上。 我们直接键盘上按下V键,左键拖动这个坐标到该顶点上,就能轻松将物体吸附到这个顶点上。 同样的,除了吸附物体,物体上的点,线,面,也都能吸附顶点上。 注意:这个捕捉对象到点,它还可以将自身的点,线,面,也都能吸附到模型自身。 第三个和第四个分别是:捕捉对象到投影中心,捕捉对象到视图平面。这两个是我们不常用的,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讲解。 我们来看一下第五个:激活选定对象。 我们选择这个大立方体,点击选中这个按钮,这个大立方体就被激活为选定对象。 然后我们选择这个小立方接触大立方体,小立方体就会被捕捉到大立方体表面,我们可以移动小立方体测试一下,小立方体的中心会被始终吸附在大立方体的表面上。 当然,如果我们要解除吸附效果,我们只需要取消选择激活选定对象就可以了。

Maya中如何使用切角炸点命令(Chamfer Vertex)?

0
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Maya多边形建模中编辑网格菜单下的这个【Chamfer Vertex切角顶点命令】。 它的意思就是把多边形上的一个顶点替换为一个多边形平面。 说的直接一点,就是把顶点所在的这个棱角直接给切除了。 那么平时我们也把它叫做炸点命令,就是把一个顶点炸开变为多个顶点。虽然说法不一样,但是描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。 我们先来看下基本的使用方法,我们首先在场景中创建一个多边形立方体。我们进入点模式,选择这个棱角上的顶点,我们按住Shift键,在右侧选择【切角顶点命令】。 那么这个顶点就会炸开变为一个三角面,就相当于是这个棱角直接被切掉了。 另外我们必须要知道:这个切角顶点命令,不只适用于棱角上的顶点,也同样适用于平面上的顶点。 例如我们创建一个平面,我们进入点模式,选择平面上的这个顶点,然后选择执行【切角顶点命令】。 我们可以看到:这个平面上的顶点也同样可以被切开。 我们回到物体级别,那么这里,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:其实这个【切角顶点命令】的叫法是不完全准确的,通俗的【炸点命令】则更贴近这两种情况下的操作。 好了,那么我们刚才讲到的是它默认状态下的操作,我们可以看到:这个炸点之后的顶点相对位置,基本都是固定的。如果我们要改变炸点之后的相对位置,我们可以进入点模式,打开【切角命令的选项设置】。 那么在这里,就有一个宽度选择,它默认的是0.25,意思就是炸开之后的顶点位置,会处于原顶点所连接的这条边的25%的距离位置。 什么意思呢?例如,现在我们把这个宽度设置为0.5,也就是50%。我们同样的还是以这个立方体另外一个棱角上的顶点为例,因为我们设置的0.5,那么炸开之后的顶点都会处于各个边中心的位置。我们选择这个顶点,点击应用来看一下,我们可以看到,正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,这次炸开点的位置,都会位于各自所在边中心位置。 同样的平面上也是一样操作,我们进入点模式。我们选择顶点,点击应用,同样的,炸开顶点会处于50%的距离位置,非常简单。 那么假设我们要把炸开的这个平面删除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洞、开缺口。我们只要在这里,勾选这个【切角之后移除面】。 我们重新选择一个顶点,点击应用,这样炸点之后,中间的这个面就会被直接移除。 那么到这里,我们的这个【切角顶点命令】就讲完了,但是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,我们回到物体级别,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:我们把这个顶点炸开之后,就会导致它相邻的这些个平面会产生五边面,而我们在建模的过程中是不允许出现这种五边面的。 所以我们就需要使用多切割工具,对炸开的平面外侧进行适当的加线。 那么这里,我们可以把炸开平面边上的这个中心点和它的对角顶点相连。 这样,就可以把五边面化解为四边面,其他的这三个面,也是同样的操作,这样这个五边面的问题就得到完美的解决了,我们按下Q键取消命令,回到物体级别。 那么于此同时,我们通过这样的加线操作还有一个好处:就是有的时候,还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新的平面上更好的建立一个棱柱。我们进入点模式,按住Shift键加选新增的这几个顶点,我们使用缩放工具,统一的向外缩放围成一个圆形。 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这个面,按住Shift键,右键选择挤出面。 这样就能完美的挤出一个8条边的棱柱,非常符合我们建模的习惯。 好了,关于这个切角顶点命令就讲这么多。